一双鞋,能让瘫痪的脑梗老人下地走路,有"武汉大学博士"站台讲解背书,更有瑞士、以色列多国企业 CEO 来访考察 ……
这款让 100 多号人"拼好店"的鞋,品牌名叫"某力宝",这个名字,我们用"某"字处理了一下,具体名字,有兴趣的自行网上搜索,一双 398 元起步,通常打着"智能穿戴科技"的名头,宣称有生物电、5G 芯片、内置磁场等高科技,常穿能预防生病、通经络、活血、祛寒湿 ……
在杭州萧山区某乡镇上,100 多个想致富的中老年人,居然凑了 500 万开店卖鞋。每个人投 3 万~4 万,就能当股东,鞋子卖出去以后能拿分红。
这款已经被媒体多次曝光的智能鞋,近两年避开了市区,只在县城卖,并且规模如野草般疯长,从思想到钱包上,对老年人进行着全方位攻陷。
"这个岁数的人最怕什么?一怕生病二怕死。"卖了十年养生食品的朋友告诉我,想让老人买东西很简单,瞄准痛点打就行了。
而类似的对面下沉市场中老年人的保健项目,一抓一大把。
不靠卖鞋赚钱
距离杭州市区一小时车程的某乡镇上,张燕(化名)又开了一家"某力宝"分店。在 57 岁即将退休的年纪,她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半年前,她在朋友的介绍下穿上了这款"智能鞋",并在几天内就决定要"入股"。
她的手机上有一个百人左右的群聊,我看了下名称,叫"杭州 XX 创业懂事群"。
"只要进 20 双鞋就能当股东,但我们基本都是一百多双起步,你想想,光一个款式,从 35 码到 45 码,是不是得十双了,要卖鞋怎么也得准备个十款左右吧?"
她们内部对"股东"划分了五个等级。"你进 20 双鞋就是一星经销商,100 双就能升级二星,600 双升三星 …… "进得越多,等级越高,要升级到最高的五星,得进 10000 双。
张燕如今是三星经销商,据她所说,等级高的好处,是卖鞋的利润空间更大。进货更便宜。
"我们对外卖,一共是五个档位,398、498、598、698、798 的,一星的进货价至少给 100 优惠,鞋越贵优惠越多。我进货至少能便宜 200。"
股东们靠两种方式赚钱。一是卖鞋。在线上,100 多号人,每天会跟着转发群里"老师"提供的视频和文案,玩的还是微商那一套;在线下,勤快点的会把自己的鞋放门店售卖,大家轮流过去值班,当天卖鞋的利润归自己所有。
不到一年,张燕已经成了群内四大股东之一,而且是四家分店的店长,但开店可不是为了卖鞋,她说:"光卖鞋,赚不了几个钱。"
她靠的是第二种方式——发展下线。"我进了 800 多双了,一天最多也就卖 10 双,你说靠卖能卖出去?"她囤的鞋,大部分都卖给了自己的下线。拉人入伙,不仅能帮自己销库存,关键还有钱拿。
"如果你从我这进货,公司会直接奖励我现金的哦,秒到账。"她跟我再三强调了加盟的好处,而且如果是她发展的下线,又拉了其他人进货,她同样能拿提成。
而在萧山区的另一家门店,店主梁树华所说内容跟张燕差不多,只不过她是二星经销商。在去年 12 月底,她到了退休的年龄,关停了经营 20 多年的幼儿园,在原址卖起了鞋。
我过去表明了想加盟的意愿,她告诉我只需要进 20 双就行,而且愿意每双给我便宜 120 块,比张燕报的一星经销商价格,还便宜 20。
"实在卖不出去了,只想赶快出手。"她长叹一口气,从去年 12 月到今年 10 月,100 双鞋才卖出去 30 多双。她觉得不好卖,但提到鞋的理疗、保健功能,她还是非常相信,而且也打算继续穿。
我跟几家门店的店主聊完,发现她们有不少共同点,比如本身都不差钱,在开店前,至少也有几万积蓄。
另一方面,一开始,都是被某个亲戚、同事引入门的,她们又接着再向其他亲朋推荐。梁树华告诉我,进货以后,做的都是熟人生意。
我算了下,成为一星经销商至少也要花五六千元,张燕投了几乎 20 多万,参考梁树华一年才卖了 30 多双鞋,同样的时间内,她的 800 双鞋,真正卖出去的估计没多少,想回本,遥遥无期。
高额入门费、拉人头,在这种堪比传销的模式下,如果她能回本,那才是一件真正可怕的事。
初中物理课堂
《2024 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老人鞋零售市场不断扩张,在 2023 年就已经突破了 800 亿规模,占整个行业的 17% 左右。
目前除了足力健、舒悦等老人鞋专业户,回力、斯凯奇、骆驼等知名品牌也纷纷布局。
"正规军"是怎么卖老人鞋的?
走访了某专卖老人鞋的品牌门店,店长告诉我,相比"智能鞋",他们进货是由公司拨款发货,不用自己掏钱。
在定价上,价格区间在 99 元~399 元之间,来店老人买一双鞋,平均花费大概是 200 元,他们最贵的鞋,价格才与最便宜的"智能鞋"相当。
他们跟"智能鞋"最大的区别,在于营销手段。
"老人买鞋其实非常简单粗暴,她进来看看,喜欢哪款就直接买了。"这些牌子早已完成了用户教育,绝大多数进店的人,基本已经确定要买了,所以卖方不需要说太多,最多介绍鞋子的面料和优惠活动。
但"智能鞋"不一样,没有知名度,定价又贵,要劝老人买鞋或者进货,能采取的花招可就多了。
在张燕店里的一面墙上,挂着大大一行字"终身享受半价,以旧换新"。她告诉我,从她这买鞋,同价位的鞋穿旧以后,能用旧鞋抵半价换购新款。而在梁树华那,买第二双可以减免 120 元。
除了价格上放钩子,她们更厉害的,是"工具齐全"。只要有人进店面,同样的套路招呼上来,带你沉浸式体验"高科技"。
"我们的鞋都有生物电的,人要是没了生物电就没了,穿上它,能增强你的生物电。"张燕拿出一个电灯泡,往鞋底一按就亮,看我不信,又拿出一个测电笔,按上去还能亮。
但在另一家门店,店主拿出灯泡,按了半天还是没反应,见状只能尴尬地笑了笑,"估计是没电了,我换一个。"
我仔细看了看,鞋面是很粗糙的人造皮革,但外观做得还行,鞋垫也很普通,鞋子整体上看,就是市面上七八十块的劣质鞋,没什么特殊之处。
一位初中物理老师告诉我,鞋垫里可能放了压电材料,按压以后会产生微弱电流。但我现场观察,不管是灯泡还是测电笔,按下去都很亮,那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点——测电笔或者灯泡里面有机关,稍微碰一下就会亮。
张燕告诉我,测电笔和灯泡都是花钱从厂家购买的,打包下来 50 元。
更玄乎的,是他们的防摔实验。市面上不少老人鞋都会营销"防摔"属性,但基本是从鞋子的构造出发。而"智能鞋"能防摔,她们自称是因为有磁场。
张燕先是让我脱下自己的鞋,双手交叉背在身后,她用力向后拽了我一下,我没站稳,打了个趔趄。
接着用鞋头拍了好几下我的小腿,像法师做法驱赶邪祟一样,拍完了把鞋放在了我的两脚中间。再次用力拽我。
"你看,我们的鞋有磁场在,所以你这次就没摔。"我的确站住了,但应该跟磁场没关系,因为她是往垂直方向压我的手。
张燕的语气很认真,我知道她没把我当傻子,这种离谱的事情如果干上千百遍,估计自己也会深信不疑。
此外她还演示了"螺丝螺母靠近鞋里的磁极,会自动旋转"等各种花里胡哨的小实验,就不再多说了。这些初中物理就能学到的东西,成了她们眼里的神迹。
买一双"某力宝",还会附赠一个电疗按摩仪,8 个模式,15 个档位,鞋边有一个插口,只要插上去就能按摩。我试了比较低的 3 档,手直接被电麻了,有种抽筋的感觉。
张燕告诉我,不要轻易试高档,"一般是得重病的,得癌了的人才用。"
山东省立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王强表示,电疗仪如果操作不当,可能造成肌肉痉挛、皮肤灼伤或者心脏不适,容易诱发癫痫。
而在"智能鞋"的店里,这被包装成了"按摩理疗"的招牌,厂家自研的电疗仪,买就送,并没有什么安全使用教育。
几家店走访下来,我发现有不少愿意掏钱买鞋的老人,还真就是冲着赠品来的,买回去天天挨电,还自觉是在养生。
钱包倒是折腾得起,身体遭得住吗?
老人在"免费鸡蛋"面前
头一批卖鞋的老人,喝不到门店的迷魂汤,他们又是怎么入局的?
"一个奔六的人,拜年轻人当老师,天天早起上网课,我觉得好魔幻。"方女士在网上吐槽,怀疑家人进了传销窝点。
在云南昭通某个小县城里,当地文旅产业比较发达,很多本地人都有自己的小生意,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方女士感觉自己的父亲有点不对劲。
当时因为生意不好,老人每天都在家里发愁,"其实根本不缺钱,我们都有工作,能养活自己,但他总是焦虑。"
"有一天,村里一个长辈上门聊了半天,说是有个智能鞋子,可以按摩脚底,能强身健体,还能抗癌。我一听就感觉扯淡。"
她的父亲混迹商场几十年,绝对是精明的人,但让她纳闷的是,当天聊完,第二天父亲就头脑一热,拿出了两万,跟那个亲戚合伙订了 300 多双鞋。
"某力宝背后有团队,是有套路的。"那天在亲戚带领下,她的父亲跟着去县城酒店听了一个宣讲会,去的人能领免费的水、鸡蛋,听完还跟着吃了一顿饭。
"我爸说老板很有钱,开跑车,而且在本地有别墅,一场活动办这么大气,怎么会骗人呢?"
从一开始,方女士就劝父亲不要投资,但怎么都不听。在知道老人转完账以后,她立马去报了警。
"我先找了税务局和工商局,被告知需要提供发票,证明进行过交易,我这才发现,我父亲是直接汇款过去的,这种申诉起来很麻烦,最后不了了之。"
接着警察上门查看,发现这种鞋是皮包公司,连门店都没有,"我查了他们的门店地址,有好几个,都是假的。其中一个甚至是特步门店,一开始他们告诉我爸,他们跟特步也有合作,结果我过去问人家,根本没这回事。"
不能退款,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卖了。
方女士回忆,卖鞋的那段时间,父亲天天准点听厂家的线上网课。"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但我确定,就是在给老人反复洗脑,让他相信鞋子有用。"
她父亲每天都要穿这款鞋,在他的持续宣传下,家里不少亲戚朋友都买了,但还是有大部分卖不掉,最后转手送人。
还有一件事让她感觉很奇怪,从今年 8 月份开始,"某力宝"公司的人多次联系她的父亲,希望他能去福建工厂参观,但方女士一直死命拦着。
"他们知道老头手里有钱,我怕他进了传销窝子,就回不来了。"
目前她的父亲已经消停了下来,做起了别的生意。但当时拉她父亲入伙的亲戚,可就惨多了。
"家底全用来买鞋了,而且不光自己做,还把家里两个小孩都拉上了,我劝他停手,但完全沟通不了。"
马甲换了一件又一件
只骗县城老年人的"某力宝",这几年从品牌名到背后公司,都在疯狂换"马甲"。
早在 2020 年的时候,"某力宝"就已经在市面出现,背后的公司为"山西某力宝健康科技公司";到了 22 年,由于涉及一桩"行政非诉"案,品牌所属权归到了"河北吉某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名字也改成了"吉某宝"。
而到了 2024 年 12 月,原公司迁至福建晋江,改名为"晋江吉某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名受骗买鞋的老人家属告诉我,今年它也换了个名字,叫"爱某步"。但传播最广的名字,还是"某力宝"。
刚进张燕门店的时候,她自豪地告诉我,"某力宝"的背后是央企,绝对值得信赖。
我回去查了一下,如今的晋江吉某宝,并不是央企,企查查显示注册资本 300 万,但没有实缴,而且社保缴纳人数为零。
我走访的所有经销商、店主,都是在 24 年 12 月以后入的局。企业卷土重来开,这批人成了头茬韭菜。
韭菜只有赚不到钱了,才知道收手。加了"懂事群"的人,也的确很懂事,他们不吭声,不闹腾,基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方面跟心境有关,五十岁往后的人,多少也都开始接触养生了,何故要为了点钱生气内耗呢?让别人知道,既没面子,又让自己折寿。
方女士表示,自己报警以后,跟父亲的关系僵了很久,"他觉得我不该去报警,闹得大家都知道了,尽管意识到自己不对,但就不愿意承认。"
另一方面,是认知不同。"某力宝"的这套玩法,不是典型的传销手段,从培训到营销,每个环节都经过设计,有门店有产品,专攻有致富梦的老年人。
这些人通过网课、微信群反复"学习",对产品深信不疑。最后鞋子卖不出去,他们只会当成是一段创业失败的经历,根本想不到是厂家玩套路。
方女士告诉我,其实在刚卖鞋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察觉到不对劲,但还是抱有侥幸心理,万一能卖出去呢?
"说到底,干这种生意的,不是蠢就是坏,心思不正,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结果只能是吃亏了。"
而如果选择维权,繁琐的举证流程对于老人来说,又是一道槛。
另一位卖鞋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作为子女,非常不希望母亲做这个,"卖鞋或许只是她第一次尝试,只怕未来还有其他的项目。"
仙侠小说里有一个设定叫"养蛊",把所有毒虫放在密闭的环境里,经过数月残杀,还能坚挺下来的,说明就养成了。
秽土转生的"某力宝",或者更多养生、减肥的小作坊,把县城当成了"养蛊场"。这里有不少潜在客户,他们早被同行调教好了,换一个饵,照样会咬钩。
张燕在卖鞋之前,开了十多年的医美店;梁树华还是幼儿园园长的时候,也兼职做微商,卖一些面膜、洗发水;另一位店主,之前卖产后修复的滋补品。
对于普通人,靠走钢丝赚来的钱,注定要凭实力赔光。消耗人情做局,第一次或许能成,但再做下去,迟早会连本带利还回去。
县城老年人的困局,不能光靠监管解决,套路是无穷的,关键还是要止住贪念。欲望之火,总是不熄灭,烧光一切的可能性,就在欲望大小之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这个世界出 BUG 了,作者:薛隐,题图来自:AI 生成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